2009年10月11日星期日

文化

《搗漿糊》 陶傑 2009年10月11日

o靚模不過是一股立體的賣肉風潮,不成為所謂「文化」。既然沒有「文化」,也沒有「研究」的價值。
o靚模進了科技大學的「學術殿堂」,自然會出事。香港十年來出了一股「文化人」,這也「文化」,那也「文化」──吐痰是「文化」,蹲在抽水馬桶上便溺,是「文化」;講粗口也是「文化」。殺人放火,非禮強姦,也是「文化」。不把一堆垃圾奉為「文化」,大學就沒有資金,不把淺俗的事情搞得深奧無比,披上一層法蘭克福學派的面紗,方可上嚇唬平時泡馬場喝紅酒的政府高官,下則無從欺瞞天水圍觀塘的師奶,然後「西九文化藝術區」,就會分一份撥款的豬肉。
流行產品,是否成為「文化研究」的目標,要看產品有沒有什麼隱藏的別意。西方的文化研究,集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宗教和文學於一爐。人家的文化研究,講所謂「結構」( construction)──真材實料搭起來的,才成為結構。結構之中,別有真意( encoding),要由有心人索隱解密,就是所謂 decoding。二毛子文化人口口聲聲的「解構」( deconstruction),本來不是中文。《紅樓夢》就是一部巨構,脂硯齋的版本,「索隱」就是解構。
小說《紅樓夢》、《金瓶梅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鹿鼎記》、《占士邦》,足以為文化研究的對象,因為這些作品有作者刻意布局的 meaning。探究其中潛藏的主題,就是所謂 deconstruction。必須有一座令人讚嘆的建築在,才有得 deconstruct,這是西方文化研究的大前提。
另有一類,是無心的結構:像莎劇和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,一切像不經意的拈來,讓四百年學者吵白了頭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,作品的深意在曖昧( ambiguity)之處,又是另一番的引人入勝。
所謂 o靚模,請問屬於哪一科「文化」?正如把「阿甘向女政治助理示愛」,也奉為「現象」,撥款開班,研究其中的心理深層結構,辦一個國際會議,解構「表示好感」這個小動作,發表萬言論文,而後奉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經典。
對了,「經典」也是濫用的名詞。選擇集體愚蠢,也不是壞事,全城一起瞎混混,至少可以為記者、學者、等老闆照顧的小姐「製造就業機會」,對不?
來源: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template/apple_sub/art_main.php?iss_id=20091011&sec_id=12187389&art_id=13298973

* * * * * * *

文化檔次該高,品味應雅 . . . . . . 用這老丟牙的觀點來看「文化」,給自己築個臺階,指著下面的東西笑罵不入流,不值得研究,那就用不著文化研究了。去讀古典文學才能跟文化拈上邊嘛。
不過,也就是這些優越的高階,讓你繼續有「就業機會」,對不 ;-)

2 則留言:

Unknown 說...

"講所謂「結構」( construction)──真材實料搭起來的,才成為結構。結構之中,別有真意"
"必須有一座令人讚嘆的建築在,才有得 deconstruct,"

這兩句我倒是同意的, 若只是無意識順勢堆積而成的風氣或現象, 用deconstruct 來study此題目的話, 一解開. 便灰飛煙滅了. 因它欠了"有意識""有佈局"的底蘊.
暫避開"文化研究"四字, (因我必先了解"文化"二字之解讀) 但在於一個順勢而成之人物或風氣, 它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是值得探討的.
突然, 我在想.....不知道當年的狄娜, 又有沒有人研討/聲討這個比周小姐更高EQ的奇女子呢?

葉 啟 俊 說...

認同!但肯定不能一句唔該,全盤否定囉。把事情簡化,然後譁眾取寵,弄得有聲有色,倒是一絕活。

真材實據欠奉,但狄娜賣過的色,惹過的火,跟吃軟雪糕和,或解泳褲帶來比,實有降級之嫌。

其實不明白,在上網乜都有得睇的年代,此等唔入肉的玩意,怎麼還能讓事主成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