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開始有定時定候進場看劇曲的習慣。最不習慣的,不是臺上對部分人來說冗長難明的精緻演出,而是臺下觀眾的表現。
初看表演藝術,第一件學懂的事,並非如何鑑賞分析,而是學會演出時要安靜欣賞。任何自以為微不足道的聲音,都足以遭同場觀眾輕蔑,令人無地自容。
靜心欣賞,是尊重表演者,尊重其他觀眾,更是尊重自己。這套身為觀眾的基本禮儀,卻在戲曲臺下飽受考驗。
看《戰宛城》時,身後一對年老夫婦,在臺上大鑼大鼓之際,定期放聲討論毫不相干的事,例如洗手間在那裏,或是到那裏買零食吃;還有一節方散場,兩口子就爭辯搭6號A定C巴士返到家。看「學海戲情:粵劇折子戲匯演」時,以平日來計都嫌聲浪大的電話鈴聲,嚴如課室鬧鐘,隔陣響起,而且方位不定;部分還緊接如在茶餐廳聽到講電話的聲音,睇緊大戲呀,重有幾耐幾耐呀,邊樣嘢咪擺咗喺雪櫃邊度囉,我今晚唔返來食喇,等等。嚴重時,還得在場職員撲火,也真算是一道風景。
見過世面的「藝術觀眾」,為此等「劣行」脫下高雅外殼,憤而討伐,就算冇講出口,心都一定有句「躝斯趌路」— 但又怪得誰?起初,初到貴境的新仔觀賞戲曲,的確為了身邊不該出聲的東西出聲,發了不知多少回𢛴憎;但無論報以多少厲眼,發出多少「sh」聲,他人還是睬你有味,倒是自己壞了看戲的雅興,甚是無益。幸好戲曲的鑼鼓,有時確實較其他種類表演響,我也慢慢習慣看戲曲時 — 也只有看戲曲時 — 從容接受額外的人聲。
第一次甫入場看戲曲,我就為意場內的觀眾,十居其九(或九點五!)年過四十,比例冠絕其他表演類型。印象中,此年齡層的人,不論平日觀賞其他表演、看戲、以至日常生活,對「保持安靜」此等規矩不太在意。聲討此羣觀眾中的害羣之馬,該可輕易痛陳上一千幾百字;但我更想借此現象,重想戲曲作為文化的獨特之處。
回想看戲曲時,身旁觀眾插的嘴,有時倒真是受教了。譬如,看天津京劇院的折子戲《秦瓊觀陣》時,旁邊操國語的人就說,這段戲,武戲文做了 — 若不是他說,我真全然不知呀。事實上,在看《戰宛城》和天津京劇院的演出時,附近的叔伯嬸婆,總會爆出一兩句老練準繩的評語,那裏好在甚麼,這處壞在那裏簡而清,為糊裡糊塗的看戲初哥導航。這亦是看其他表演藝術時鮮見之象。
當然,將講話內容略有見地當作不死身,無視「保持安靜」的法則,定必成為一大條法律罅任人走。令我再多想這戲曲觀眾席的吵鬧,是好些觀眾在中場散場時的閒談。
看天津京劇院折子戲時,後排的觀眾問朋友去咗邊,同場朋友答「佢頂唔順齋坐喺度,中間走咗出去。」另一人帶點懷愐道:「哈哈,梗係啦,以前睇大戲,有張檯仔喺中間,邊喫瓜子、嘆茶邊睇戲嘛,邊似得而今咁 . . . . . .」「沉悶」是我想那人未說出口的形容。看《戰宛城》時,一同看戲的爸爸雙腿不停移來擺去,心煩意亂得我盯緊他的腳。中場休息時,我問他何解移來移去,他說「隻腳定喺度唔好,要定期伸展」,又說「呢度(文化中心大劇院)啲座位咁窄,唔舒服」。我問,咁你以前睇唔睇大戲?爸說,都有,鄉下嗰陣有睇,但都係喜慶時節先有得睇;不過都係睇得一陣,睇睇吓又會走,唔會坐定定睇。他續說,以前請啲人來唱戲,等佢熱鬧啲,其他人會繼續傾偈,唔多理,臺上精彩先會擰上望,拍吓手掌。
上網翻查香港粵劇的發展,隨即在八和會館的一篇文章中,找到舊時在香港欣賞粵劇是何種模樣:「觀眾可在欣賞粵劇表演時飲食……於是早期的戲院,除粵劇演出時的鑼鼓、演員的唱白外,還充斥著觀眾的交談、進食、小販的叫囂等各種聲音,形成一種獨有的戲院文化。」(1)此外,戶外的戲棚,亦曾是粵劇主要演出場地之一。而現時,每年的盂蘭和特別節慶,還是會搭個戲棚唱戲。既然是戶外,着觀眾安靜亦無意思。由此推斷,戲曲(至少大戲觀眾)可能本來就對喧鬧包容,又甚至是「傳統」的一部分。
後來,到了六十年代,由政府營運的表演場地出現,以及戶外戲棚受限制(2),於「正規」場地演出 — 所有表演藝術合用的場地 — 成為主流。「正規」場地,自然有套各類觀眾都要跟從的規矩,例如保持安靜。守不守,守不守得住,又是另一道問題。
引伸出去,部分戲曲觀眾無法安靜的現象,背後隱藏戲曲和其他表演藝術看齊,戲曲觀眾「被教化」的過程。戲曲可能熱鬧、喜慶、無拘束、雅俗共賞的「娛樂」,變成現代的「保持安靜」,細心欣賞,要求專心,被認真看代的「藝術」。
現今欣賞表演藝術,以至日常生活,不教人「保持安靜」,都至少要避免吵鬧,滋擾他人;觀眾坐定定、不作聲觀賞的模式,會否正正我們追求的「文明」?我卻隱隱感到,反過來說,觀眾欣賞戲曲時要安靜,可以是戲曲獨有情趣的消失。
以上淺談,只有疑問和推敲;實在想借此文梳理,並向看戲閱歷豐富的前輩求教。又其實,坊間會否已有戲曲(或是表演藝術)觀眾和欣賞模式的歷史和文化研究?
或許,在下次看戲曲時,我可試試從身邊觀眾的戲外對話中找到答案。
觀賞場次︰
(一)演出名稱:新編粵劇《戰宛城》
表演團體:N/A
表演場次:2013年6月19日 7:30pm
表演地點: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
(二)演出名稱:天津京劇院—折子戲(一)
表演團體:天津京劇院
表演場次:2013年6月28日 7:30pm
表演地點: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
(三)演出名稱:學海戲情:粵劇折子戲匯演
表演團體:水月戲臺
表演場次:2013年7月21日 2:15pm
表演地點:油麻地戲院劇院
註:
(1)II 香港粵劇的發展 - 香港八和會館,第三段:http://www.hkbarwo.com/cms/event_photo/090226143711.event.49.pdf
(2)II 香港粵劇的發展 - 香港八和會館,第八段:http://www.hkbarwo.com/cms/event_photo/090226143711.event.49.pdf
初看表演藝術,第一件學懂的事,並非如何鑑賞分析,而是學會演出時要安靜欣賞。任何自以為微不足道的聲音,都足以遭同場觀眾輕蔑,令人無地自容。
靜心欣賞,是尊重表演者,尊重其他觀眾,更是尊重自己。這套身為觀眾的基本禮儀,卻在戲曲臺下飽受考驗。
看《戰宛城》時,身後一對年老夫婦,在臺上大鑼大鼓之際,定期放聲討論毫不相干的事,例如洗手間在那裏,或是到那裏買零食吃;還有一節方散場,兩口子就爭辯搭6號A定C巴士返到家。看「學海戲情:粵劇折子戲匯演」時,以平日來計都嫌聲浪大的電話鈴聲,嚴如課室鬧鐘,隔陣響起,而且方位不定;部分還緊接如在茶餐廳聽到講電話的聲音,睇緊大戲呀,重有幾耐幾耐呀,邊樣嘢咪擺咗喺雪櫃邊度囉,我今晚唔返來食喇,等等。嚴重時,還得在場職員撲火,也真算是一道風景。
見過世面的「藝術觀眾」,為此等「劣行」脫下高雅外殼,憤而討伐,就算冇講出口,心都一定有句「躝斯趌路」— 但又怪得誰?起初,初到貴境的新仔觀賞戲曲,的確為了身邊不該出聲的東西出聲,發了不知多少回𢛴憎;但無論報以多少厲眼,發出多少「sh」聲,他人還是睬你有味,倒是自己壞了看戲的雅興,甚是無益。幸好戲曲的鑼鼓,有時確實較其他種類表演響,我也慢慢習慣看戲曲時 — 也只有看戲曲時 — 從容接受額外的人聲。
第一次甫入場看戲曲,我就為意場內的觀眾,十居其九(或九點五!)年過四十,比例冠絕其他表演類型。印象中,此年齡層的人,不論平日觀賞其他表演、看戲、以至日常生活,對「保持安靜」此等規矩不太在意。聲討此羣觀眾中的害羣之馬,該可輕易痛陳上一千幾百字;但我更想借此現象,重想戲曲作為文化的獨特之處。
回想看戲曲時,身旁觀眾插的嘴,有時倒真是受教了。譬如,看天津京劇院的折子戲《秦瓊觀陣》時,旁邊操國語的人就說,這段戲,武戲文做了 — 若不是他說,我真全然不知呀。事實上,在看《戰宛城》和天津京劇院的演出時,附近的叔伯嬸婆,總會爆出一兩句老練準繩的評語,那裏好在甚麼,這處壞在那裏簡而清,為糊裡糊塗的看戲初哥導航。這亦是看其他表演藝術時鮮見之象。
當然,將講話內容略有見地當作不死身,無視「保持安靜」的法則,定必成為一大條法律罅任人走。令我再多想這戲曲觀眾席的吵鬧,是好些觀眾在中場散場時的閒談。
看天津京劇院折子戲時,後排的觀眾問朋友去咗邊,同場朋友答「佢頂唔順齋坐喺度,中間走咗出去。」另一人帶點懷愐道:「哈哈,梗係啦,以前睇大戲,有張檯仔喺中間,邊喫瓜子、嘆茶邊睇戲嘛,邊似得而今咁 . . . . . .」「沉悶」是我想那人未說出口的形容。看《戰宛城》時,一同看戲的爸爸雙腿不停移來擺去,心煩意亂得我盯緊他的腳。中場休息時,我問他何解移來移去,他說「隻腳定喺度唔好,要定期伸展」,又說「呢度(文化中心大劇院)啲座位咁窄,唔舒服」。我問,咁你以前睇唔睇大戲?爸說,都有,鄉下嗰陣有睇,但都係喜慶時節先有得睇;不過都係睇得一陣,睇睇吓又會走,唔會坐定定睇。他續說,以前請啲人來唱戲,等佢熱鬧啲,其他人會繼續傾偈,唔多理,臺上精彩先會擰上望,拍吓手掌。
上網翻查香港粵劇的發展,隨即在八和會館的一篇文章中,找到舊時在香港欣賞粵劇是何種模樣:「觀眾可在欣賞粵劇表演時飲食……於是早期的戲院,除粵劇演出時的鑼鼓、演員的唱白外,還充斥著觀眾的交談、進食、小販的叫囂等各種聲音,形成一種獨有的戲院文化。」(1)此外,戶外的戲棚,亦曾是粵劇主要演出場地之一。而現時,每年的盂蘭和特別節慶,還是會搭個戲棚唱戲。既然是戶外,着觀眾安靜亦無意思。由此推斷,戲曲(至少大戲觀眾)可能本來就對喧鬧包容,又甚至是「傳統」的一部分。
後來,到了六十年代,由政府營運的表演場地出現,以及戶外戲棚受限制(2),於「正規」場地演出 — 所有表演藝術合用的場地 — 成為主流。「正規」場地,自然有套各類觀眾都要跟從的規矩,例如保持安靜。守不守,守不守得住,又是另一道問題。
引伸出去,部分戲曲觀眾無法安靜的現象,背後隱藏戲曲和其他表演藝術看齊,戲曲觀眾「被教化」的過程。戲曲可能熱鬧、喜慶、無拘束、雅俗共賞的「娛樂」,變成現代的「保持安靜」,細心欣賞,要求專心,被認真看代的「藝術」。
現今欣賞表演藝術,以至日常生活,不教人「保持安靜」,都至少要避免吵鬧,滋擾他人;觀眾坐定定、不作聲觀賞的模式,會否正正我們追求的「文明」?我卻隱隱感到,反過來說,觀眾欣賞戲曲時要安靜,可以是戲曲獨有情趣的消失。
以上淺談,只有疑問和推敲;實在想借此文梳理,並向看戲閱歷豐富的前輩求教。又其實,坊間會否已有戲曲(或是表演藝術)觀眾和欣賞模式的歷史和文化研究?
或許,在下次看戲曲時,我可試試從身邊觀眾的戲外對話中找到答案。
觀賞場次︰
(一)演出名稱:新編粵劇《戰宛城》
表演團體:N/A
表演場次:2013年6月19日 7:30pm
表演地點: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
(二)演出名稱:天津京劇院—折子戲(一)
表演團體:天津京劇院
表演場次:2013年6月28日 7:30pm
表演地點: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
(三)演出名稱:學海戲情:粵劇折子戲匯演
表演團體:水月戲臺
表演場次:2013年7月21日 2:15pm
表演地點:油麻地戲院劇院
註:
(1)II 香港粵劇的發展 - 香港八和會館,第三段:http://www.hkbarwo.com/cms/event_photo/090226143711.event.49.pdf
(2)II 香港粵劇的發展 - 香港八和會館,第八段:http://www.hkbarwo.com/cms/event_photo/090226143711.event.49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