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

撈摸巴塞爾


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artbasel.com/en/Press/HK-Galleries)

其實,今年冇票自動送上門,大有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嫌疑。但我撫心自問,心答我根本沒興趣去藝術巴塞爾。在大日子臨近之時,我也有想過要是收到票,會否忍不住還是走了一躺,然後心裏罵藝術巴塞爾一躺,再罵自己一躺。我可以把自來票獻給想入大觀園的人,卻不知令人沉浸於漂亮的泡沫中是否功德。

無論如何,我是十分慶幸自己今年沒去,近乎是要炫耀的。要炫耀的是堅拒無益的東西,就如中學同窗說「個個型人都食喎」,給你試食的一枝煙仔;或者時尚雜誌力推「個個靚人都着喎」,給你介紹一款與你身材不配的剪裁;半推半就也好,欲拒還迎也罷,這件看來十分酷十分炫的事,你並不喜歡,做着不安頹然,彌漫着做了違心事的焦慮。可是,人人都在做,而且做了就和「型人」、「靚人」掛鈎,又有種魔/壓力使你難以逃脫。藝術巴塞爾可能就是這樣的一件事。

忘了那年開始有飛入到藝術香港(還未被巴塞爾收購呢)的預展,有種人有我冇的虛榮(當然其實身邊好多人都有,也總有辦法入到去)。而場內衣香鬢影,氣氛高尚,前後左右都撞到「文化藝術」人,去完真有見識過之感 — 雖然喜歡的作品寥寥無三 — 無三不成幾。

去多幾年,越發不安於藝術巴塞爾(以及藝術博覽會)視藝術如商品,貨架是一個個攤位,有如行超級商場(朋友語),只是標價更是海鮮價(開天殺價的代名詞好應該是「藝術價」),事情更為荒誕。而內裏高尚的衣香鬢影,也好像不是為了藝術;喝酒和派對才是重點。無可否認,又有甚麼地方比藝術博覽會更適合喝酒、派對和花枝招展呢。

年年到藝術巴塞爾,都會碰到同一班文化藝術人,大多都做和藝術買賣無關的藝術事。每次談起這個藝術巴塞爾,都先問去咗未,再問覺得點,結果都係覺得冇乜可以點。要在藝術市場中看到誠實虛心不作狀的藝術,已然是個苛求,又怎能再要求藝術有視野啟發性?在垃圾堆中有珍珠不出奇,但垃圾嗅起來,令你想掘那幾粒珍珠的意欲全消。

不過,大家每年還是因為各種原因,照去不誤罷了。有位藝評人,在網上寫了篇痛陳藝術界內各種令他嘔心的事,大有心灰意冷之意,田園歸隱之慨。後來,聽說他今年還是去到藝術巴塞爾,縱然那是他決絕說再見的嘔心東西。「微服出巡」,有人如是說。

得澄清一下,今年還是出席了一個藝術巴塞爾會場周邊的免費講座,但沒有進入需憑票進場的主要展區。此講座為「買不起,送給你」計劃一部分,英文名更直接,叫「Affordable Art Basel」,先邀請各式參加者行行藝術巴塞爾,選一件心儀作品,再由一名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「回應」其選擇,送給參加者,算是和藝術巴塞爾開個小玩笑。玩笑雖小,意義卻大 — 藝術不只是買和賣,也不該只是擁有與否。講座內都有不少有趣的觀點和想法,得着比逛會場大得多。

其實,我只想提醒自己謹記,只管自己真正關心、需要的人事物,捨棄沒有興趣、意義的人事物。這淨化,心神爽利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