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說得沒錯:在香港,文化節目要看的話,其實真是看極都有。這兩週就看了好幾個。
現場伴奏中國默片:西廂記 ﹣二十年代的鏡頭重複得以為影片經過剪輯,方便配樂,後來翻查資料,才知是原汗原味。舊電影配上電影聲效原形的現場配樂,竟也有點新趣。有時配樂是配樂,有時配樂造聲效,有時配樂是笑聲!作曲和演奏的都該記一功。另外,午飯時分做的表演,長度適宜,就怕飯氣攻心。當日一看,倒像發了個好夢。
維基托邦 ﹣研討會 ﹣說的都是炒得正熱的新主意,例如越搞越犀利的立體複制,倒模倒間屋倒個器官出來都有知。另外把城市徹底開放,以及在民間搞組織改變現況,聽到一個個理想一個個的實踐,心頭一下子高了。畢竟引旨是維基托邦,大抵主辦單位寄望香港都可以更近磅烏托邦的地方,靠的不是科技而是人。
極地之旅 ﹣承蒙好友相邀,又去了聽自己完全不懂的西洋古典樂。上兩次去聽的時候,可能未有切入點,也當然不知如何欣賞,所以都在一知半解中度過。這次一有「極地」兩隻字點題,聽乜都快速地和一片白矇矇的大風大雪掛勾。有幅圖畫在心,音樂立時有了註腳,聽得較為入神。 第二部分更有幻燈片和即場朗讀,簡直是多媒體創作 — 雖然更像各有各精采。也大概不少人如我,甚少踏足西洋古典樂殿堂,也就乖乖的看圖片 — 還有人即場討論,當音樂耳邊風。
Extended Eclectics New Sonic Adventures Vol.1 – 都不妨坦白從寬,每次的聲音表演(註: 不是音樂表演),十次有七次都陷入冥想,當中有一半實在難以分辨跟其他同類的分別,是以對這類表演分外有戒心。這個表演錯過了前半,後半的表演倒是蠻滿意,至少我肯定之後會記得 — 先聲奪人嘈到爆,畫面暴戾中有卡通,卡通中有暴戾;表演者也不甘於躲在電腦後,而是猛然揮動其扮結他的電子鍵盤。這場表演,真係稱得上個表演,而且一定是個重金屬音樂表演的新媒體VJ版!不過跟現行音樂走得這麼近,可能會為死硬聲音藝術人所非議。肯定的是,觀眾離場時,都附送轟轟轟轟聲的暫時性半聾耳朵一雙。
三十六曆 ﹣久仰宋冬這個大名太久了。他的真誠細膩不做作,在現代藝術(其實是「現代」!)似乎買少見少。幸得朋友提起,一早走去聽他親自解說新作,沒有故弄玄虛,平實坦率,是個得人歡喜的踏實人。看着他站在他自己畫自己的頭頂,因母親去世而急速脫髮時,有種說不出的歷史感,想起感人至深的《物盡其用》之餘,也想人也只能好好的活下去。強調個人歷史不是新事,但這是個大時代,需要的可能不是大歷史,而是真誠的人分享真誠的故事。主辦單位說的沒錯,這是一篇長篇小說,需要細細品賞。
聽在 ﹣展覽 ﹣從北角坐渡輪到觀塘,的骰的展覽隱藏在這個週六下午小貓三四的碼頭,展示着從前小輪還是不可或缺的香港。現在,碼頭經已脫色,恧縮於海岸的一角。說展覽的骰,其實是恭維,作品的大小恰到好處,甚至有種全然融入這個碼頭的錯覺。以為不帶耳筒的作品會受旁邊的聲音影響,後來倒覺是外來聲音成了作品一部分,浪聲船聲都是展覽不招搖的伴奏。碼頭看更的收音機,傳來聲音破爛的Justin Beiber,更是為Viv Corringham的城市錄音來個薑汁撞奶式的驚喜。喜歡地點的恬靜,喜歡作品的淡然。
若果文化沙漠的指控是指一寸文化的草都生不出,那香港已經配不上這名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