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

旅行的手尾


旅行過後,竟發現有大堆事情要做,而且做極唔斷尾,實在始料不及。

不是因為放假累積了工作雜務,而是旅行本身衍生了多項任務。


照片為其一。

十四日行程,拿著部拍照不用錢的相機,實在無法抗拒落入俗套,事無大小上下左右通通拍呀拍。到了後期,拍照幾近一道習作,其實唔係好想做,但係唔做又唔得,咁咪死死地氣做,唔理好醜咁。最後,拍過二三千張才收爐。

這才只是地獄第一步。

第二步是,回來後,一心想把相片上載,卻又礙於相片太多,要好好整理,就已是年度大工程:邊啲留俾自己睇唔貼,邊啲影得太肉酸唔貼,邊啲要裁要執色然後再貼 . . . . . . 絕對有機會令自己變富士康工人。好了好了,好不容易貼圖上面書後,又要給每張照片加個小標題,作點睛之用。在十四日的相片中,我上載到第八日,卻已經要給四百多張圖加標題。

別以為貼了就好,還有第三步。

朋友看相,留言了。平日留言不論正經佻皮弱智仆街,都一一回應;現在相簿上的留言,對我來說已經太密集,只好躲起來了。朋友取的花名「結王」(所有沒完沒了的無聊對話,我都一直回應到無人想/可回應為止)已非實情了。


寫字是其二。

有網誌的人,都大概同意,日常有何趣事想法,本能地立即思量如何化作篇網誌。而且,唔寫真係會唔安樂。

旅行中,我也有意識地想,到底短暫淺薄的旅遊,如何不淪為短暫淺薄的文字。我在旅途中斷斷續續的想,終於想到一個較為合適的表達方法。

可是,回來過後,一來各式俗務纏身,二來大概還未回過氣來,總之乜叉都唔想寫,乜Q都唔想做。跟香港的政治改革的過渡期一樣,這次旅行的過渡期,好像過極都過唔到。我能夠做的,只是在腦內漂過這篇(已經有章節了!)可以咁樣寫,那篇記得要寫那個細節 鍵盤依舊封塵。

而且,唔知係咪人老會長氣,又或是文字技巧欠佳,現在寫雞毛蒜皮事,都動輒一千幾百字。加上手腳又唔係快,所以往往寫篇就佔了一整晚。累死了。

就這樣,我積下了一大堆該寫卻未寫的文字,像有一大陀屎要痾,卻又要死忍般可憐。


也有其他連帶瑣事。例如,旅行中想著要買手信給誰,該買什麼給誰,該在那裡買明信片,該給誰寫點什麼,以及在旅行過後,見到誰也要談談旅行見聞等;幹此等小事,快樂之餘,也有一絲怠倦。就拿談旅行見聞為例,初時還滿心期待的四處分享遭遇,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扮聲做手勢;但幾有趣的故事,講多幾次也就抵不住重覆的納悶。後來,原先一整個章節的故事可以節省至數句完成,追問都懶答。



從何時起,旅行多了套公式,一條龍買手信寫明信片影相講故寫字,宴饗身近親友及非親友,(其實)順道滿足自己?

請注意,拍照和寫字,絕非手指尾觸到媒體文化設計及其他遭統稱為「文藝」的人等高貴的專有動作,就是會計法律理工商貿從業者均會。

在這些看似必須的磨人工序中,喜樂固然沒原先想像中多,而不快也欠奉,有的只是壓力和責任。

壓力和責任!你怎能想像,原先為了自由,為了快樂的印度之旅,留下來的竟是壓力和責任!

壓力和快樂是雙生兒,自由和責任是孖公仔 難道這就是旅遊的正反合?

這又是否傳說中,港人(我是多麼討厭「港人」這詞彙。不知為何,總嗅到猥瑣的味道) 只懂工作,不懂真正休息,假期中也要自己忙東忙西的集體中毒?

到底旅行公式這條惡法,是港式產物,還是新媒體衍生的全球性疾病?


喂,不都是自行加諸的俗務!要憤怒的話,就該生自己的悶氣,是吧?

其實,我大可以去完旅行後,相又唔貼,文又唔寫,故又唔講;不過,最恐怖的是,縱然我信不少人深諳旅行公式帶來的疲憊,我卻連自己都唔信,覺得唔MEDIATE(抱歉,找不到翻譯,只好用英語)旅行中的所有(係所有!) 事,就會同冇去過旅行一樣。透過把經驗轉成相薄、文章、手信和對話,我才能肯定自己去過旅行,而且越多越好。個人的感覺記憶,都要化做實物才靠得住,正像內地劇集中入世的女人警示「愛我,就給我錢」一樣,以為實際就是一切般可怖。

也不只旅行。從何時起,什麼東西逼使我們萬事萬物,都非拍照留念,東寫西講不可?


寫著寫著,我竟然生了股怒氣!原來我是如斯壓抑的,吼!







餘下六日的相片,關於印度逸事的小文章,快將奉上。敬希垂注。

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

蒙太奇







焉能

將你和最優秀的剪接程式比擬

這是愚昧



蒙太奇與你

可是認識論的難題



那不是奇術

就如超出想像的存在

創造鳥獸蛇蟲

令眾生驚嘆




我只懂

感恩

躲在你建構的世界

回味繼續上畫的蒙太奇

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

你們也未免太餓了


如常地用微波爐弄飯,如常地在風和日麗時拿飯盒到城大中式小花園享用,如常地在出門前噴蚊怕水,卻大概遇上蚊界大饑荒,就是面無四兩肉的排骨也不放過,列強瓜分瘦肉,結果通通遭洗劫,無處是淨土。

信我,實物比相片可怕。一個二個見到都以為是濕疹。更莫談那難耐磨人的痕癢。

幸好,我的身陳代謝還運作正常。加上親愛玉姐的不知什麼膏,敵軍建的堡壘迅速瓦解。

看見這張相,人也不自覺抓起不知虛實的癢來。

相片的力量?

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

夏令更新

從印度回來一週,心情身體也大概收拾好了。所以,也是時候了打理這裡。

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,每隔半年,就會把色調和頁頂的相片換換,有點季節交替的況味。

今次倒想多改些。可能有原因。但與其問為何,不如問何不。所以,如大家所見,這次轉季來得狠些。


顏色。去年,在無印看見一件梅紅色的麻質襯衫,好不喜歡。可是,礙於去年頻頻在無印買衣服,實在不想成為悶棍,所以忍了一次手,及後已念念不望。心想再見就即買,無奈久尋未獲,一直恨自己無在蘇州搭艇。上週行無印,竟再相遇!二話不說,買。這襯衫的顏色,跟這裡的紅相近。

剛到過印度,當地用色的斑斕,幾近色盲的地步 — 當然,整體還是出奇地合襯,特別是想到印度是個多種文化宗教共融的國度時。要數印象最深刻的顏色,也會是這梅紅色。多少宏偉迷人的伊斯蘭建築,都用這顏色來當主調。

基於對旅遊地的懷念,以及個人的執念,想也沒想就以此作主色。其他選色都作配合。


頁頂的相片,又是印度。泰姬陵的某角。實話實說,撇除她是所謂世界七大古蹟之一,對她並沒特別鐘愛。至少,她不是我最愛的印度建築。選這張相片,只為配合印度印象。不是很合襯嗎。


這次換季,我連網誌名也改了。


一直都想,若非要自我宣傳,登載創作,又或是純粹的自戀,到底是什麼東西,驅使人們寫網誌。週日讀報,就看見一位先生(忘了是誰)在專欄喟嘆,時下年青人都把時間花到網上打網誌,把一早到晚做過的日常等閒事,都煞有介事的拿來講,忘了獨處思考的重要性云云。不盡認同,但我也想不明白,我在網誌上寫字的動機。特別是我這個人,本身就不愛透露什麼給三唔識七的人聽。就是當朋友的,我也不是那種動輒就要全盤傾訴的人。

當然,我也明白這項習慣給我的好處。例如,我覺得自己中文進步了一點,寫文章完整點,也學懂了慢慢放開自己。

也許動機並不重要。重要的是我知道,這裡給我好處,而我也樂於繼續記載身邊的芝麻綠豆。請留意:芝麻綠豆絕非貶義詞 — 以小觀大不就是文化研究的金科玉律,觀人於微正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智慧?

所以,正如現世萬物的趨勢般,從小去大好像也不錯。將這些芝麻綠豆好好耕種,化成多用途的農產品是個既淺白,又即時浮面的比喻。

有了這個基調,其他命名都好辦:字是鋤頭;圖是牛 . . . . . . 不用費唇舌了吧,而且也簡易的借了筆耕之意(雖然我用電腦),圖片算是種近代點 (但不代表好) 的耕具吧;既然全都可以是有用的芝麻綠豆,舊文就是糧倉了;網誌是片耕地,主人就是田佬 — 不可以是農夫(雖然都想風山水起),而且「田」字,在中學同學取的花名中亦有。算是不忘本吧。

寫著寫著,竟想起面書上的農場遊戲呢,哈。


就是這樣了。所有改變都有理據的。


而且,你看,連把網誌翻新這種芝麻綠豆也放大十倍,可想而知我是多麼的一致。

只是,這次的農產品是什麼?也許是碗作宵夜的芝麻糊撈綠豆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