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慾望西九》的名字也真沒改錯,本身就甚具慾望 — 於平日不作表演的戶外公共空間演出,包覽的題材和藝術形式皆廣,頗具野心,在香港制作中亦屬新鮮。
《慾望西九》最特別也最根本之處,乃是於一個休憩處演出。休憩處細小,休閒設施和規矩多多,要挪用作表演,自是限制不少,卻也可以妙趣橫生。涼亭、草地、燈柱等場地既有設施,都化為演出道具,如一眾「李小龍」用公園燈柱和小屋表演「跑酷」,就甚是好玩。演出者亦不時遊走於場內不同位置表演,一大羣觀眾也隨着表演走;但因地方淺窄,每一節演出都有看不見的「不可進入」的表演空間,要工作人員多番特意攔截,稍嫌令人無所適從,也少了在公共空間觀賞演出可以有的自由隨性。
除了休憩處空間上的限制和可能性外,場地的社區背景,亦是創作時的考慮要素。休憩處位於油麻地砵蘭街和廟街附近,老人、小孩、小數族裔和遊客俱多;附近既有小販攤檔、舊式唐樓,也有簇新的住宅高樓,是個各種建築、階層和文化混雜融和的社區。演出名為《慾望西九》,就開宗明義強調場地的地域性;編舞方面,亦明顯強調本土性和混雜性,以廣東大戲和西樂,功夫和現代舞等不常結合的原素,炒成一碟大雜燴。這種中西、雅俗,亂中有序的混雜,本身就是香港文化的縮影(或至少是我們的想像),而且和往日香港大笪地五花八門的表演一脈相承,和附近的「平民夜總會」廟街相輝映。
既然為社區背景度身訂造,也自然考慮到觀眾。就現場觀察所得,除了一些平日會欣賞表演藝術的觀眾外,也有好一部分觀眾是湊熱鬧的「街客」 ,例如是平日也可能會來這公園流連的伯伯、一家大細和小數族裔,當中也大概有未看過舞蹈演出,不知就裏而駐足者。《慾望西九》將舞蹈混合較易入口的流行原素和雜技表演,是實惠之舉,令沒看過舞蹈或對舞蹈不感興趣的觀眾,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— 不正是最佳「觀眾培育」之法嗎?
相對平日到正規場地看表演,《慾望西九》的觀眾須要跟隨表演走,多了種平日看演出所無的「追看」和「霸靚位睇戲」,熱鬧過癮,與毗鄰的廟街夜市氛圍亦一致。 表演期間,公園側一棟舊樓的住戶,都出到走廊看表演,猶如個高級樓座。他們和地下的觀眾一樣,拍掌歡呼,又為表演添了幾分奇趣。
表演和形式上的混雜,亦有點像廟街夜市,鮮活而多姿多彩;野心卻在闊度,包得多少是多少,深度就不太計較,卻也是無可口非的權衡之策,所以亦毋須計較。話說回來,此種貴多不貴精、大雜燴的取向,豈不是我們有時引以為傲的舊日香港流行文化之道?
演出當中較好看的環節,混合得相得益章,甚至擦出火花;混合得沒那麼成功的,至少令人眼花繚亂,觀感豐富。個人特別喜歡<天空小說:西裝帝女花 之 「落bar無錢買月光」>一節,將耳熟能詳的粵曲《帝女花》與唸口簧、粵語流行曲、中樂、西樂等來個大溝亂。粵曲大戲配上西樂西裝,流行曲配上中式笛聲,不突兀造作而新穎合拍,再次印證中國戲曲跟其他藝術形式互融,絕對大有潛力。<西口西面西洋大名牌 之 今晚我靚唔靚>一幕也不俗,表演者雙手吊滿印着各大名牌紙袋亂竄,道具簡潔有力,把不遠處彌敦道和廣東道一帶的自由行盛況提煉演繹(就欠拖篋!)。而眾多李小龍雖然熱血沸騰,伎藝卻良莠不齊;中英國旗和紅衛兵英國淑女的舞蹈則略嫌矯飾,故弄玄虛。多媒體方面,一起手演出者舞動發光雜耍小道具,尚算簡單精美;之後右側的投影和其他發光裝置,顯得可有可無。
《慾望西九》將表演移師至公共空間,在編舞到形式上都特意配合和作嘗試,吸納附近街坊、普羅大眾的目標清晰,其志誠然可嘉,也算是成功了。表演雖不算十全十美,但絕對如嘉年華般目不睱及,觀眾無一刻空閒。
觀賞場次︰2013年11月23日 7pm,油麻地砵蘭街/文明里休憩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