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9日星期一

和媽媽中國漫遊 — 載滿善美的旅程




令我進場看<和媽媽中國漫遊>的,是劇目改編自一件多年前讀過,感人至深的真人真事:七十四歲的兒子,用自製的三輪車,載着九十九歲的母親,由中國最北的家鄉黑龍江,一直騎到最南的海南島。一切,只為從未離開過家鄉的母親,說想在死前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
兒子王一民老先生的著作《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》,於多年前讀過。文字雖然簡樸,但襯托絕不平凡的故事,反為更真摰動人。書雖以旅行為骨幹,但更多是王老先生的點滴感悟。要將橫跨多地的旅程,和頗為零碎的感受,轉化為完整的舞台劇,想是不易;加上希望於母親節重溫感人的故事,固進場看了「糊塗戲班」改編的舞台劇版。

<和媽媽中國漫遊> 取材的真人真事精采,劇作也不令人失望,各方面均見心思心機,將率真深厚的母子情細緻勾劃,帶觀眾一同感受母子二人走過的艱辛旅程,經歷當中喜與悲。

首先是劇本。劇團明智地將焦點放到母子二人的相處和感受上;旅途經過之地則為段落,亦是二人心情和關係變化的一個個轉捩點。說到底,對母子二人來說,這躺旅行的意義,可能從來不是目的地,而是母子間的聯繫。為了強調「親子」的主題,劇目又加插了一對反目的父子,和因絕症而拋棄女兒的母親,以突顯王老先生母子情深的難能可貴,亦使故事更豐富。而將王老奶奶的死,由哈爾濱移前至桂林 ,難免減少了旅程的曲折和掙扎,但令劇情更簡潔有力,亦無損故事完整性。

另一聰明之舉,是面具。劇團演員都年青,要扮演七十多歲的兒子和近百歲的媽媽,神再似,形也難以完美。所以,全部角色均戴上面具,使演技的着眼點,由妝容表情轉移至形體動作上。這亦是一眾演員,特別是女主角魏綺珊的精湛之處。從網上得知,魏為模仿關節不靈活的老人,於演出時固定某些關節,使動靜像個婆婆,出奇地具說服力。此外,粗糙面具又有點如中國戲曲的花臉,為戲劇加添有如民間傳說的鄉土色彩,與本身就是個「當代傳奇」的故事十分匹配。

配合戲內的鄉土色彩,所有場景均用木板、木箱、沙和演員組成,又以沙的用處最妙:一條沙路代表的海邊、四處傾倒的沙代表冰雹;到最後一地沙,母子二人鋪滿沙的台上一步一腳印,竟意外地有旅程「已過萬重山」的氣魄。其他場景如演員拿着木板扮北京宏偉的城門、扭曲身體拿着樹枝扮崎嶇野外等,所用的道具演員雖少,但一樣活潑豐富。

母子二人的相處感受為本劇主軸,有笑有淚。魏綺珊飾演的老奶奶精靈活潑,對兒子撒野撒嬌,陳文剛演的兒子則裝瘋賣傻,加上略帶卡通的處理手法,都可愛討喜。其中一幕描述母親不小心尿了褲子,卻不願承認,還反罵兒子硬說她尿褲子;兒子亦無可奈何,只能使計哄她沖洗乾淨。老一輩不願示弱的固執,表露無遺。身為晚輩的觀眾,一定有共嗚。

雖說旅途多有艱辛爭執,但終歸喜大於悲。二人的喜悅,除了來自一輩子都未看過的瑰麗山水,和實現願望的滿足感外,更是因為旅程為母子二人所一同走過。王老先生看見母親開心而欣慰,王老奶奶因兒子孝順而歡喜,母子情深。旅程中途,王老先生因為怕體弱的母親捱不住,正打算放棄計劃;還病着的王老奶奶急得跳了出來,尤如小孩說「我不再病了!我要繼續!我一輩子都沒如此樂過!」令人心酸。二人的喜悅,可能從來不是肉體物質上的歡愉,而是精神上的富足 — 足以令母子抵得住身心疲勞,日曬雨淋的富足。

<和媽媽中國漫遊>的確觸動人心,充滿正面積極的美德和情感。七十多歲的兒子可以騎三輪車拉一百歲的母親遊中國,除了有令人俯首稱臣的孝義外,兩老要出走看世界的決心,無懼艱辛苦楚的毅力,均缺一不可。種種品德,正正為現今世代所罕見,難怪事件廣受關注,全國熱議 。

特別令我感慨、汗顏的,是母子二人 — 特別是王老奶奶 — 儘管生命餘下時間不多,但絕不虛耗,想做就做,活得最是精采快樂。姑且看看比他們年輕的人(包括筆者),做過多少令自己覺得「活得精采快樂」的事?又有多少人漫無目的,渾渾噩噩,庸庸碌碌的度日?母子二人的故事,說明年齡和所有東西都不是限制,最重要的是決心。富足與否,終歸在於自己。

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題外話:若非在報紙專欄上讀到此演出的短短介紹,大概會錯過這齣佳品。後來,從場刊和演員謝幕時得知,整劇由劇團自負盈虧,人力財力不足,難免有欠宣傳。一眾演員百感交雜的熱淚,觀眾久久不散的掌聲,背後竟是和劇中故事一樣的毅力決心,也一樣的觸動人心。

<和媽媽中國漫遊>心思誠意十足,是一齣不造作而賺人熱淚的劇目。僅此祝願「糊塗戲班」繼續憑可媲美王老先生母子的精神,將此劇再次搬上舞台 — 又或是如劇中的三輪車般巡遊各地。



觀賞場次︰2014年5月11日 8pm,香港文化中心劇場

沒有留言: